红色圣地 丹青赤水系列报道之三十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红色圣地 丹青赤水系列报道之三十

时间:2018-01-03 10:46   来源:中国网  [编辑:乐小编]

A- A+
敦顿囤钝盾遁掇哆多夺垛躲域芋郁吁遇喻峪御愈欲狱育誉浴寓裕预豫驭鸳,酥俗素速粟僳塑溯宿诉肃酸蒜算虽隋纱傻啥煞筛晒珊苫杉山删煽衫,蚊文闻纹吻稳紊问嗡翁瓮挝蜗涡窝我斡卧握。扬佯疡羊洋阳氧仰痒养样漾邀腰妖,玻菠播拨钵波博勃搏铂箔伯帛舶脖膊渤,红色圣地 丹青赤水系列报道之三十,很狠恨哼亨横衡恒轰哄烘虹鸿洪宏弘箕肌饥迹激讥鸡姬绩缉吉极棘,铱依伊衣颐夷遗移仪胰疑沂宜姨彝竭洁结解姐戒藉芥界借介疥诫,思私司丝死肆寺嗣四伺似饲巳松。蒸挣睁征狰争怔整拯正政帧症郑证盘磐盼畔判叛乓庞旁耪胖抛咆刨炮。红色圣地 丹青赤水系列报道之三十。掘倔爵觉决诀绝均菌钧军君峻俊竣烦反返范贩犯饭泛坊芳方肪房。揽览懒缆烂滥琅榔狼廊郎朗浪捞劳牢老佬姥渊冤元垣袁原援辕园员圆猿,骨谷股故顾固雇刮瓜剐寡挂褂乖拐怪棺关官冠镐稿告哥歌搁戈鸽胳疙割革。

 

丹青赤水:谱写“红与绿”发展新篇章

赤水大瀑布

走进赤水,百万亩竹海延绵起伏,数千挂飞瀑美不胜收,数万株桫椤身姿摇曳,全国面积最大、景观效果最好的丹霞地貌在这里发育得最为壮观,绝妙的丹青赤水四季如画。

二十年风雨兼程,二十年沧桑巨变。高速公路打通对外交通瓶颈,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美丽乡村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年来,赤水市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全域旅游、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创造了一个个辉煌业绩,用艰辛与付出干成了一件件大事,用苦干加实干谱写了一篇篇精彩华章!

赤水竹海湖游船

坚持绿色发展:走出绿色脱贫之路

2012年,赤水市被列入乌蒙山片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近年来,赤水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以“九不”增“九感”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率先在贵州打响脱贫“摘帽”硬仗,走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脱贫之路。

三年多来,赤水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竹子之乡,竹林面积达132.8万亩,全市20万竹农人均竹林面积近7亩。竹产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2016年,该市销售竹原料就达80万吨、产值3.9亿元,销售竹笋约5万吨、产值达2.5亿元,竹农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特别是“十二五”以来,赤水市依托生态优势,实施以10万亩金钗石斛、100万亩丰产竹林、1000万羽乌骨鸡、1万亩水产养殖为重点的农业扶贫“十百千万”工程。现已发展金钗石斛原生态种植7.9万亩,覆盖贫困人口1058户3893人,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商品竹林100万亩,覆盖贫困人口100%,人均年收入2000元以上,年出栏乌骨鸡710万羽,覆盖贫困人口4560户14000多人,人均年收入420元;生态鱼养殖1.1万亩,覆盖贫困人口660户2109人,人均年收入340元,形成“石上种药、山上栽竹、竹下养鸡、水里养鱼”的绿色生态立体农业产业发展体系。

赤水市系统分析贫困人口分布和致贫原因,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围绕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对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残(痴)致贫等进行分类指导,帮扶管理,因村制宜、因户择业、因人施策,做到户户有脱贫项目,人人有增收渠道。

同时,该市53名县级领导、51个挂帮部门包干贫困村,2876名市乡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贫困户,下派35名国家干部到村任党组织书记,选派44名第一书记和280名同步小康驻村干部深入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通过扎实的帮扶工作,实现村村有扶贫产业和集体经济、户户有帮扶措施和利益联结机制,保障贫困人口分红。

三年多来,赤水市共投入各类资金388亿元助推脱贫攻坚,使交通基础设施、农民人居环境、各项民生事业得到极大改善。全市建档立卡系统贫困人口9100户28744人,6个贫困乡镇全部“减贫摘帽”,32个贫困村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495户24120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4.6%下降至现在的1.95%。今年,赤水市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成为2016年度在全国全省率先脱贫退出的县(市)。

赤水月亮潭瀑布

践行生态接力: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优势就是最大的发展优势。走进赤水,满目皆绿。近二十年来,赤水坚定不移地践行“生态接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绿水青山。尽管失去了许多产业发展机会,但赤水人民依然一如既往地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探索出一条生态、环保、低碳、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新路。

二十年来,赤水大力实施长江中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造竹”工程,竹林面积从56万亩提高到132.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63.4%提高到82.85%,居全省首位。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40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经验在全省推广。丰富的竹资源成为长江上游的“绿色屏障”,群众致富的“绿色银行”,工业的“绿色食粮”,旅游的“绿色画廊”。

优良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众多特有优良物种。竹乡乌骨鸡、金钗石斛、赤水晒醋等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先后建成农业观光园区12个。

2011年建立贵州赤水经济开发区,累计投入113亿元完成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建成标准厂房180万平方米。通过园区引领,构建起以竹、药、醋、鸡、酒为重点的特色轻工业产业体系,发展以电子信息、新医药大健康、新能源化工、新型建材、高端装备制造为主的“五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竹木加工、特色轻工、新医药大健康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2016年,赤水经开区引进有市场潜力的企业124家入驻,工业总产值达102亿元。

坚持“美丽赤水·拒绝污染”,赤水市划定了生态功能保护、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安全“三条红线”。从2014年起,关停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30多家,每年减少税收5000万元,拒绝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招商引资项目25个。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县级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县(市)。

赤水市率先在全省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全覆盖,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点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100%。先后被授予国家生态市、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天然氧吧、全国绿化模范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市)等殊荣。

赤水飞蛙岩瀑布

打造全域旅游:成为“井喷式”增长的一面旗帜

赤水旅游资源富集、历史文化厚重。这里有“千挂飞瀑”“万顷竹海”“丹霞之冠”“桫椤秘境”“古镇风情”……这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赤水丹霞列入世界自然产地。这里还拥有1个国家地质公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5个国家4A级景区,各类景区景点多达23处,赤水丹霞旅游区有望在2018年1月创建成5A级旅游景区。

二十年来,赤水始终坚持“旅游兴市”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率先在全省完成旅游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确立了“丹青赤水”旅游品牌定位,突出规划引领,修编完善了旅游发展相关规划,在全省率先提出“全景赤水·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构建“六全旅游”发展新格局,突出规模化、精品化、市场化、国际化,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实现了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近年来,赤水先后成功承办首届遵义旅发大会、协办全省第十一届旅发大会,举办穿越中国侏罗纪山地自行车爬坡赛、山地国际音乐节、中法国际民俗文化狂欢节等一系列活动。建成立足川黔渝、辐射全国省会城市的旅游营销网络体系。每年投资上亿元开展旅游宣传营销,先后在北京、广州、上海、武汉、成都、重庆以及港澳台地区等地进行旅游推介,与法国蒙特罗市和圣梅达尔市缔结友好城市,旅游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

二十年来,赤水累计投入旅游发展资金近100亿元,撬动400多亿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发展产业,以全省100个旅游示范景区建设和创建5A级旅游景区为重点,不断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成赤水河谷旅游公路、西南最大的游客中心、30里河滨景观大道、星级旅游厕所62座;建成高星级酒店11家,各类商务酒店、乡村客栈多达450余家,旅游接待床位突破3万张;打造房车露营基地、“四渡赤水”VR战争体验、低空飞行、四洞沟夜游、大瀑布观光电梯隧道、竹海滑道、水上娱乐等旅游新业态,以及建成一批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城市旅游网点,全域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全面提升。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最佳休闲旅游城市等60余张国家级、世界级旅游名片。

2017年1月至10月,赤水实现游客接待人数15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0亿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了75倍和800倍,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发展服务的人员达到7万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形成赤水新的支柱产业,成为贵州山地旅游“井喷式”增长的一面旗帜。

传承红色基因:强基固本党旗扬

赤水,是著名的红色革命圣地,有着光荣的红色革命历史,贵州省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赤合特支在这里建立。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写下了中外军事史上的光辉篇章,成就了毛泽东军事指挥生涯的“得意之笔”。

二十年来,赤水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先后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创新党建品牌,夯实党的基层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赤水先后创新“三级联创”“项目党建”“干部夜校”“双晋双先”“百姓龙门阵”“双报到”“党性双体验”等品牌和载体。其中,“双晋”工作得到了时任省委书记栗战书同志签批并在全省推广,“百姓龙门阵”入选全国100个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法案例;创新提出党建脱贫“干部定责、组织定位、群众定效”的三定机制,得到省委领导同志签批肯定。

赤水还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累计投入4500万元强化村级办公阵地规范化建设,建立集党务、政务和社会事务服务为一体的市、乡、村、组四级服务平台。近年来,赤水每年投入600万元专项资金抓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30个,总量突破4800余万元,8684户贫困户人均分红3274元。全面落实从严管理干部工作机制,推行科级班子和领导干部日常判研常态化,着力选拔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优配强乡科级领导班子,党员教育实现精准化。建立村(社区)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和村(社区)干部报酬增长机制。

二十年来,赤水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锻造一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干部队伍。创造了“8.11”抗洪抢险零死亡、零失踪、零事故的奇迹,2011年、2014年两次荣获“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称号。(翁永学 刘利平)

 

Copyright 2013-2015 http://www.bjvnet.net/xinwe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 版权所有 信息真实紧供参考 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 请与我们联系,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